肯下功夫 大腦也能改變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前幾天和朋友出遊,走錯了路,進了一條很窄的小巷,兩邊都停滿了車,本來期待穿過小巷是大路,想不到遇上死巷,只有倒車出去一途。當時我很緊張,因為進來都不容易了,何況倒車出去。
想不到我的朋友不慌不忙的解開安全帶,側過身子,一手扶輪盤,一手扶著我的椅背,就這樣一寸一寸的退出去了。她看到我嚇得閉住眼睛不敢看,就告訴我,這是練出來的。有三年,她送女兒去學繪畫,老師住在一條很窄的巷子中,因此練就了一身倒車功夫。她開玩笑說:「老師,你要不要來照一下我的大腦,現在的腦保證跟三年前的不一樣。」
想不到我的朋友不慌不忙的解開安全帶,側過身子,一手扶輪盤,一手扶著我的椅背,就這樣一寸一寸的退出去了。她看到我嚇得閉住眼睛不敢看,就告訴我,這是練出來的。有三年,她送女兒去學繪畫,老師住在一條很窄的巷子中,因此練就了一身倒車功夫。她開玩笑說:「老師,你要不要來照一下我的大腦,現在的腦保證跟三年前的不一樣。」
現在科學家的確已經知道,我們的腦會因環境而改變。
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的教授訓練六隻成年猴子從杯中抓出一小粒葡萄乾吃,這些猴子在實驗開始前二十四小時沒吃、沒喝,肚子非常的飢餓。因此牠們會努力的去從杯中拿葡萄乾充飢。心理學家把這個定義為動機,因為猴子跟人一樣,吃飽喝足了就不動了,所以這些飢餓的猴子會非常有動機,很努力的去運動牠的手指以抓取食物。
實驗者在猴子大腦中專門負責手指協調的地區植入電極,記錄它的神經發射,找出這隻猴子拿東西時,大腦的活化地方。研究者發現,才第二天,猴子大腦皮質掌管手指運動的部位就增大了,表示更多的神經元加入了這個工作。
當猴子學會了這個動作以後,實驗者就換小一號的杯子讓猴子從中抓出葡萄乾,熟練了以後再換小一號的杯子,換了四次以後,猴子可以很熟練的從很小的杯子中拿出葡萄乾而不落空。
研究者發現,猴子的大腦運動皮質區會隨著練習而變大,但是熟練以後,區域又縮小。也就是說,一開始時,大腦徵召附近的神經元放下原有的工作來幫忙操作手指,使有食物進來,以免餓死,但是當不斷練習使得神經迴路活化,形成精密的連接時,「熟能生巧」,自動化後就不再需要這麼多的參與者。就像剛學開車的人手忙腳亂,顧了左邊,顧不了右邊,但是一旦成為老手後,就能一邊開車一邊談天,還兼聽收音機,做別的事。
這個實驗雖然用的都是成年的猴子,但是牠們的大腦都因外界的需求而改變了功能的分配。我們過去以為大腦定型了就不能改變,其實大腦隨時在改變,「終身學習」是有道理的,我們看到了它的神經機制。
美國有一位世界有名的牲畜處理設計專家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她是個自閉症者,她看似正常的社交行為其實是血汗辛苦累積的成果。自閉症者不會與人交談,為了要練習與人說話,她必須學習兩眼看著人,走上前在撞到人之前停下來,張開嘴巴,說出聲音。為了這一個簡單的動作,她在超級市場的門口練習了千百次:她兩眼直視,大步走上前在超市的自動門開之前停住以免撞到玻璃門,然後對著門說:你好嗎?退回來,再來一次。別人都以為她是瘋子,離她遠遠的,但她不以為意,一直練到可以自動化的做出這個動作才停止。天寶可能原來沒有這個神經迴路,但是她用她的毅力創造出這個迴路來,使她可以跟別人溝通,這就是學習的真諦。
古人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科學家逐步在大腦中找到了古人名言的神經機制,也讓我們對自己更有信心,只要肯下功夫,一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