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3

為什麼讀書一定要開口

為什麼讀書一定要開口?

讀書——心開竅於舌。
我們是帶著孩子走向知識,還是帶著知識走向孩子?家裏應是書聲瑯瑯,還是教聲嚷嚷?當下,朗讀的意義被普遍忽視。


《黃帝內經》說:“心開竅於舌”,通過動口朗讀,舌動、竅開、心明,從而開慧增智。經典誦讀中書聲瑯瑯而入耳,智慧似清泉潺潺而出心。
因此,中國古代把學習簡化為“讀書”,是有其道理的。通過動口而達到動心,是學習掌握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現在佛道修行的早課、晚課還保留著誦經的傳統。
如何誦讀?老子說:“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就是誦讀經典的訣竅。
“心為神之臟,腦為神之腑”,誦讀就是連接心與腦的方法。“高下相傾”,“高”就是大腦,“下”就是心腹、丹田。
讀者的氣脈,要從下而上,從丹田而出,不是從喉嚨發出。誦讀要把氣讀順了,不僅是文章的氣脈通順,讀者自己的氣脈也要順,並且兩股氣脈合二為一。

氣順了,心就定了,雜念沒了,智慧就開啟了。大腦能給人聰明和智慧;內臟給人心情和力量。
誦讀中要註意“音聲相和”。人們用木棒敲擊鐘壁的那一剎那所形成的一種音響叫“聲”,而鐘體內的空間裏發出的共鳴,叫做“音”。
漢語發音是天人合一的,如讀“大”“小”,嘴巴就得開大開小,“酸、甜、苦、辣”的發音,就與舌頭相關的部位對應。要使我們自己的音和聲發生共鳴,就要開口誦讀。
當我們真正讀到“音聲相和”的時候,震動身心,暢通血脈,流通精神,兩眼射出金光,甚至渾身的毛孔都會放光。

誦讀時還要隨文入觀,與經典、與聖人“前後相隨”。語言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是一種能量。
母語語言構成人最重要的文化環境,直接塑造了人的文化心理,決定了我們生命能量的運行模式。
朗讀的過程是與一顆心靈對話,不斷感受、想象、感悟情感之火燃燒的過程。

誦讀經典,追慕先賢,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心靈交流,讓自己從此生活在另一更高的境界層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