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6

用心傳承文字藝術美/洪蘭

用心傳承文字藝術美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因為研究的需求,我最近接觸了大陸的論文。閱讀簡體字對我來說,很不習慣,因為它失去了中國傳統正體字之美。(我們目前用的是「正體字」,不是「繁體字」,不可因大陸叫簡體字,就誤以為我們是繁體了。)字簡化了,雖然容易書寫,但是相對的,在辨識上卻比較困難,因為字的相似性提高了,如「远、过、边、达、违」等字寫得快一點,就不易辨認。


  最近去訪視一所大學,發現他們大一的學生英文是必修,國文卻是選修,令我很不解。第二語言應是架在第一語言上頭的,母語學得越好,學其他語言越容易,因為它牽涉到基本的語言能力,沒有本不固而葉茂盛的;而且語言是學習的根本,是一個工具。英文是國際語言固然重要,但是能用國語與別人溝通,在臺灣還是相當重要,畢竟每天用到的還是以中文為主。我常想:在教孩子認字時,我們是否急著要成效,而忽略了介紹中國文字之美,使得很多人不了解正體字的價值,棄之如敝屣?

  我覺得:中國字是藝術,非常美,尤其看到董陽孜寫的大字,龍飛鳳舞,真是美極了。最近國光劇團排了一齣新戲「快雪時晴」,有個外國朋友跟我說,他看不大懂演什麼,但是他覺得舞臺背景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好看極了!他問,哪裡可以買到這個去做他家的壁紙。

  國科會的「數位典藏」計畫,把故宮的字畫用數位化的方式,做成絲巾、領帶、手帕、桌布等販賣,非常搶手。我很遺憾自己小時候沒有下功夫,不會寫大字,但是我很幸運有好老師教,使我領略到中國文字之美。

  我的啟老師是外公,他生在清光緒年間,當過雲南的縣長,寫的是一手蠅頭小楷,因為那是考科舉必備的。他教我認字時,不是用識字卡而是從字形來教,比如說,認識「心」這個字,他是一邊寫給我看,一面念「細雨灑輕舟,一點落舟前,一點落舟中,一點落舟後」,「心」不就是一葉扁舟,三個點圍繞著它嗎?這樣教字,一教就會,永遠不會忘記,而且讓我體會到中文構字之美。

   傳統燈謎其實是教文字極好的教材,它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中國字。比方說「米」字,我外公說是:「四個『不』字顛倒顛,四個『八』字緊相連,四個『人』字不相見,一個『十』字立中間。」我們姐妹把字在腦海中拆來拆去的組合,凡是動過腦筋認出來的字,都不易忘記,而覺得認字很好玩;外公一睡完午覺起來,我們就圍著他,希望他再教我們一些。

  外公已去世四十多年,但是他跟我們說的,「品字三個口,寧添一斗不添一口字三個魚,水清方見兩般魚;晶字三個日,常將有日思無日;鑫字三個金,一寸光陰一寸金,」像口訣一樣,很順口,我們都沒有忘掉。又如「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高堂」,「十口心思,思國思民思社稷」,這些都是很容易就教會孩子文字的結構,同時又讓他們看到字和字之間的關係。

  當大陸把文字簡化,「陰」簡化為「阴」,「陽」簡化為「阳」時,就失去了倉頡造字的意義與文字美了。或許,我們做父母、當老師的要反省一下:是否太急功近利,急著計算孩子學會了多少字,而沒有把傳統文化美傳遞出來,讓孩子失去對自己文化的信心,誤以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轉載於國語日報家庭版。本網致力於教育公益,若無意中侵權,請告知移除。*

歡迎加入『讀經教育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