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7

悅讀是閱讀的開始/洪蘭

悅讀是閱讀的開始
文/洪蘭
  今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開始加考作文,因為不計分,因此有六千兩百四十一人缺考。原本說作文不滿三級分的考生,入學後要參加三十小時的補救教學,後來因為沒有經費,沒有師資,高中無法概括承受,最後又變成各個老師自行決定補救方式,也就是說,不了了之。
 

因此,好幾個乖乖坐在教室寫感恩作文的學生,都覺得被騙了。當同學都在外面玩時,他們在裡面受苦。我問他們為什麼覺得作文是受苦,他們異口同聲的回答︰「沒話講。」的確,若是沒有話講,硬要去寫是件很痛苦的事,父母不妨想一想孩子若是連話都沒有,去作文補習班又能補出什麼東西呢?

 要想作文作得好,北宋歐陽修說只有「看多、做多、商量多」,沒有其他捷徑。沒有看書,肚子裡空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很會起承轉合,也寫不出好文章。要補救作文必須先從閱讀開始,就像燒菜,先不急著想該怎麼燒,要先看看冰箱裡有什麼,有了材料,怎麼燒就容易了;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個道理。

  寫不出作文的學生,多半是從小沒有閱讀的習慣,雖說亡羊補牢,猶未晚也,但是在補救教學的方法上,應該有所不同。老師要先把學生閱讀的動機引發起來,讓他自己想去看,才會有成效,光是課堂中幾個小時的訓練是不夠的。

 閱讀應該是帶有喜悅的「悅」讀,孩子心中真的想要讀,才能讀得進去。因此,進行補救教學的老師,必須先從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始,諄諄善誘,先引進門再談別的。研究發現,男生與女生在選書的偏好上有不同,女生喜歡故事類小說,男生喜歡非故事類的真實世界可用到的知識,如歷史人物傳記、如何製造汽車等,因此在引導入門時,男生女生讀的書可以不一樣。

  引導時,老師不妨從大人小孩都會喜歡的包公傳、七俠五義等真實又懸疑的歷史小說著手,先讀一段給學生聽,讀到最精采時,放下書,請學生自己去找書看;或是介紹一些中國歷史上的冤獄,如「楊乃武與小白菜」、「竇娥冤」、「十五貫」等,解釋「越級上告」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設釘床?鳴冤人為什麼要睡過釘床,案子才有重新審理的機會?在說故事時,老師可以順便教他們人性是什麼,為什麼幾千年來人類犯罪的手法雖有翻新,犯罪的意圖不曾改變。

 說故事其實是拉近師生關係很好的方法。我們發現孩子其實非常喜歡聽故事,尤其喜歡不是板著面孔上課的老師。有一個校長說他喜歡讓教國文和歷史的老師擔任導師,因為這兩門課都有很濃的人文氣息,容易拉近師生的感情。我記得,以前我的歷老師講到方孝孺被明成祖滅十族仍面不改色,以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會慷慨激昂的流眼淚,這讓當時十幾歲的我們知道什麼是流芳萬古,為什麼幾百年後,說到他們的事跡時,後人仍然會感動流淚。

  歷史對學生人格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力,既然要推動作文,增進孩子的寫作能力,不妨一石二鳥,將歷史故事當教材,讓孩子回家多讀一些可以效法的事跡,或許能在這個頹廢、是非不分的時代振奮起一些人心。只要我們努力做,說不定會培養出一個「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來。
*轉載於國語日報家庭版。本網致力於教育公益,若無意中侵權,請告知移除。*

歡迎加入『讀經教育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