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6

運動增強腦力與學習力/洪蘭

運動增強腦力與學習力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最近,我看到一本很有趣的書,叫《大腦的規則》(Brain Rules),作者是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發展學家。他從研究發現:教室和辦公室是對大腦最不利的地方,因為人演化是每天要動的,我們的祖先每天要走大約十九公里覓食;在動的時候,大腦產生正向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

正向情緒對身體健康有益,運動時大腦血流量增加,神經細胞獲得氧和養分也越多,對腦力發展越有幫助;腦力強的人,越能生存,因為智取永遠勝於力取。

  運動還能增強免疫系統,助人抗壓,所以美國很多公司的地下室,都設有籃球場或健身房讓員工紓解壓力。

  作者說,大腦不是演化來一心多用的,開車打手機,就跟酒醉駕車一樣危險,因為大腦是序列處理訊息,每次切換作業,都需要半秒,這就是為什麼打手機者在踩煞車時,總比別人慢了半秒。

  另外,我們的經驗和知識的學習,會改變大腦的神經連接;長期受虐和緊張會改變大腦結構,使聯結兩個腦半球的胼胝體比較小,掌管記憶的海馬回神經元萎縮。最近看到新聞:父母因孩子不聽話,半夜把孩子趕出去或叫他學狗爬,令人憂心。

  每個人的大腦不同,甚至連雙胞胎也不同,這是因為後天經驗有所差異,而且大腦區域成熟的時間和次序不一。因此,作者大力抨擊美國的學校沒有顧及大腦成熟的個別差異,給予孩子同樣的功課和要求。看了令我汗顏,因為我們也是如此。

  作者認為,大腦最重要的功能是溝通、了解彼此,而不是記憶。從演化看來,他是對的,人能從遠古生存下來,最主要是因為人類群居,用團體的力量去抵抗野獸,所以溝通的確是大腦最重要的功能。但是,現在我們只重記憶,拚命叫孩子念書,捨棄最重要的人際互動,使孩子空有死知識,無法與人共事,實在枉然。

  我們的記憶需要一段時間來固化,因此作者建議學校在第一次教完後,隔九十到一百二十分鐘再複習一次,這樣效果最好。

  二○○○年,諾貝爾生醫得主--哥倫比亞大學的肯戴爾教授(Eric Kandel)花了四十年功夫研究記憶而得獎。我們已經知道睡眠、作夢都跟記憶有關;不讓學生作夢,會影響學習成效,因為所學的東西無法在睡眠中拿出來整理,去蕪存菁。所以要孩子學得好,應該讓他睡得飽。

  另一個很重要的大腦訊息,就是童年在家庭中所培養出來情緒的穩定性,是預測以後學業成績最好的指標。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兩人相親相愛,每天回家吃晚飯,陪伴孩子成長。

  其實,最近我們的實驗室去少年感化院做受虐兒研究,發現他們對生氣臉的反應是潛意識的,這種意識下的創傷,跟羅馬尼亞孤兒院院童一樣,即使被美國正常家庭領養了十年以上,仍有嚴重的情緒障礙。可見家庭對孩子的重要,金錢或有聲書並無法替代父母的關懷。

  我邊看這本書,邊覺得正確的認識大腦很重要。許多父母都願意犧牲享受來幫助孩子學習,但是假如作法不當,往往適得其反。因此,我花些筆墨把腦子如何學習的重點寫出來,希望能夠提供大家事半功倍的原則。


*轉載於國語日報家庭版。本網致力於教育公益,若無意中侵權,請告知移除。*
歡迎加入『讀經教育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