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真平等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這次去馬來西亞演講,發現他們正積極推動「單性教育」。我很驚訝,沒有想到他們在這方面這麼前衛。
美國在六○年代越戰時期,許多年輕人不願當兵,開始挑戰權威,檢討傳統價值觀。又因女性一直沒有地位,到一九二三年才能投票;女性的薪水一般都比男性少,連在學術界也如此。
一九八三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麥克林托克,在自傳《玉米田裡的先知》中描述做研究被歧視的情形;在當時,甚至只要法官同意,丈夫就可以把妻子送進精神病院,然後再以「精神不健全」為理由,訴請離婚。種種不合理,使女性站出來爭取男女平等。
我記得那時在美國念書,幾乎每天都有人示威遊行。女性還曾攻占西點軍校的廁所,跟校長說:「如果你們不收女學生,這輩子就不要上廁所了,因為我們不會讓出來的。」
到了一九七二年,美國通過立法,禁止單性教育,於一九七五年全面實施。美國開了風氣之後,其他國家也陸續跟進,除了極少數私立學校,幾乎所有學校男女兼收,連宿舍也是男女合住。
想不到風水輪流轉,過了三十年後,又盪了回來。有些人看到男女過度自由放任的後果,又開始懷念以前的單純;加上現在有腦造影技術可以看到男女在處理同一件事情時,大腦工作的情形很不同,印證了「男女有別,其來有自」,這種差別真的存在大腦中。
學校又發現:男女生在學習態度及喜好上,有很大差別。有些科目,男女分班來教,效果比較好。而且年輕人自信不足,易受同儕影響,男女同班的男生愛耍寶,用各種蠢方法來引起女生注意;而女生則更注重外表,處處做出弱不禁風的樣子,如此反而加深了原來亟欲避免的性別刻板印象。
美國華盛頓特區有位家醫科醫生薩克斯(Leonard Sax)寫了兩本書:《Why Gender Matters》(中譯書名《養男育女調不同》、《Boys Adrift》(中譯書名《浮萍男孩》),他發表臨床個案發現:有人適合念單性學校,有人適合念雙性學校。他認為,孩子有權選擇適合他天性的學校就讀;政府無權用立法來剝奪。因為他收集的臨床證據很有說服力,因此在共和黨參議員Kay Bailey和民主黨參議員希拉蕊.克林頓的支持下,美國於二○○六年修正前法,放寬對單性教育的禁令。到現在,全美已有兩百四十所單性學校了。
「性別」這個詞後面常跟著「歧視」,所以很少人願意去捅這個馬蜂窩,以免被冠上「政治不正確」的帽子。Kay和希拉蕊都是女性,馬來西亞研討會的主辦人也都是女性,所以避開了危險。其實,每個人應該去做自己最擅長的事,不論在傳統上這事是男生做還是女生做的。法律要保護的是「機會平等」和「薪資平等」。
看到馬來西亞有勇氣去討論單性或混合教學,我覺得他們很了不起。法律是個規範,立原則而已,不應管太多。新的教育部長說,希望孩子能快樂一點,或許在談學費鬆綁時,也可以談談課程鬆綁、教學鬆綁。當孩子可以適性選擇課程和學習方法時,相信他會快樂很多。
*轉載於國語日報家庭版。本網致力於教育公益,若無意中侵權,請告知移除。*
歡迎加入『讀經教育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