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7

貝多芬《曾耳聾10年》

貝多芬出生於萊茵河畔的波恩,在父親的教導下,七、八歲時就表現出音樂的天分。他十七歲時,前往維也拜訪大音樂家莫扎特。

莫扎特將一個很難的音樂「主題」給他,要他立即在琴上用一首完整的曲子表現出來。貝多芬接過來看了看,很快就在琴上作了曲。莫扎特十分驚奇,對在座的朋友說:「注意這個孩子,不久他將震驚世界!」
貝多芬來到「音樂之城」維也納後,既認真向莫扎特、海頓(作曲家)等學習,又勇於創新,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可惜的是,正當他滿懷激情、全力奮進之時,患了耳疾,聽覺日漸衰退,最後完全失聰。良好的聽覺對音樂家是何等重要!貝多芬痛苦極了,他寫信給好友說:「…..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我聾了。要是我幹著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裡,這是可怕的遭遇啊!」
不過,貝多芬沒有向命運屈服。他向朋友表示:「我要向命運挑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妄圖使我屈服,這絕對辦不到!」他同無情的耳疾進行了數十年的搏鬥,並且奇蹟般的勝利了。他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從《英雄交響樂》到《第八交響樂》等,都是雙耳全聾之後創作的;被稱為他一生藝術頂峰的《第九交響樂》,也是雙耳全聾之後創作的。

 歡迎加入『讀經教育社團
-----------------------------------



歡迎加入『讀經教育社團
生平簡介
魯德威格 . 瑪 .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生於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德國西部。



貝多芬的父親是選帝候禮拜堂的男高音歌手,愛酗酒,性暴躁,使家中雞犬不寧,時常斷炊。他夢想著要像莫札特的父親那樣,把兒子鍛鍊成「神童」,以便炫耀,賺大錢。因此,貝多芬小時候,就被強制學習音樂。他最初的音樂教育,是從這位暴戾的父親,和他的朋友灌輸的,音樂外的教育,幾乎全無。



貝多芬滿八歲時,就在公眾之前,彈奏大提琴,十歲時發表處女作。此後進倪富和李斯門下受教,接受正統的音樂教育,他們都是淳淳善誘的良師。



貝多芬於十二歲時,就能代理倪富,彈奏風琴,十三歲時,擔任歌劇院預演時的大鍵琴伴奏者。十四歲成為倪富的助手,就任宮廷副風琴師,開始有固定收入,並悉數拿回家裡,幫助家計。



在這段時間中,他認識了醫學院學生韋該勒,因他的介紹,和貴族布勞寧一家人,有親密的交往。她教導貝多芬上流社會的禮儀,給予溫暖而愉快的友愛,把貝多芬視同己出,照顧得無微不至。



一七八七年,貝多芬為要加深音樂研究,束裝前往維也納,準備投莫札特門下。當時曾照莫札特特給他的主題,即席彈奏出巧奪天工的變奏,使得莫札特為之驚奇不已,預言這位青年將「掀起一場大狂瀾」。莫札特雖然欣賞他的才華,但因忙著寫作「唐.喬望尼」,不克分身,暫時不能教導他。貝多芬在維也納才停留兩個星期,就獲悉母親病篤,奄奄一息,立即趕回家鄉。但這位一生受丈夫虐待,心地善良又和藹的母親,卻未能親睹愛子的成功,就撒手西歸。



此後家計頓陷困境。因為父親依舊酗酒,貝多芬實際上已成一家之主,擔當養育五個弟妹的重任。貝多芬認識了喜歡音樂的華德斯坦伯爵,和他親密而愉快的交往,一直維繫到去世。



二十歲那一年的年底,海頓要前往倫敦時,路過波昂。當貝多芬到客棧見這位大師時,海頓答應回來後指導他作曲。海頓於一年半後,從倫敦歸來時,又路過波昂,並鼓勵貝多芬前往維也納,因為維也納是當時的音樂中心地,能夠學習,也能靠演奏謀生。



貝多芬二十二歲時,獲得選帝候的獎學金,再度前往維也納。這時他已是一個出色的作曲家,尤其是鋼琴演奏上,堪與任何「大師」媲美,但他仍想精益求精。當他定居維也納不到一個月,父親就去世了,因為兩像個弟弟已能自立,貝多芬才能從家庭的桎梏中解脫出來。



貝多芬把生活安頓後,就往訪海頓,開始隨他學習作曲。可惜的是海頓雖然是一位大音樂家,卻不是一位好老師。他的教學法缺乏獨創性,又懶於訂正習題。性急的貝多芬,就趁海頓第二次訪英時,改向辛克學習。次年又隨阿布雷茲貝格學習對位法,隨沙里埃利學習歌曲作曲法。自此,貝多芬獲得了隱實的作曲技巧。



貝多芬二十四歲時,因為法軍侵入波昂,選帝候逃亡,此後獎學金就中斷。為了生計,他不得不進出於演奏會上。結果,轟動一時,成為樂壇談資。因為在維也納,沒有一個鋼琴家能超越他。貝多芬立即受到李希諾夫斯基親王、史溫頓伯爵和羅勃高維志太子等有權勢的貴族的賞識與寵信,因為和貴族社會的交遊,獲得許多弟子,和發表作品的機會。



二十六歲時,貝多芬先後到過布拉格、紐倫堡和柏林等地旅行演奏,到處得到熱烈喝釆,他的作曲家地位,也確定下來。



到一八零零年時,開始惡化。一八零二年五月到十月,遷居維也納近郊海里金史塔特時,是他最苦惱的時期。當耳疾稍為好轉後,他又回到維也納,在接近耳聾的狀態中,他又接連發表傑作。



這時他的作風,呈現出轉變期。一八零二年前,他的作品,是純古典式的,但從一八零二年後的約十三年間,貝多芬開始打破這些型態。在這時期的作品中,最顯著的感覺是,表達出人世間的熱情與心聲,從穩貼的古典趣味掙脫出來,突進到浪漫主義的表現境界中。



另一方面,因為社會狀態的變化,高級音樂也普及到百姓之間,貝多芬的演奏會收入,也就相當可觀。



一八零八年,貝多芬三十八歲時,西巴伐利亞王傑羅姆.波拿巴特,有意廷聘他擔任卡賽爾宮廷樂長,但維也納有三位貴族決定支付年俸,把他婉留在維也納。但這些年俸,由於一八零九年拿破崙攻進維也納,物價突漲,而沒有多大用處。他的收入,不能說少,但因不固定,而且本身很浪費,結果一直在鬧窮。在這種情況中,貝多芬仍不停地創作,使他的藝術更臻完美。



一八一五年,他的弟弟卡斯巴去世,把遺子卡爾交給貝多芬。貝多芬以親長之愛,照顧他,但這位迷糊的姪兒,卻毫不領情,而且使他吃盡苦頭。這位名震四海的音樂家,到晚年時,雙耳全聾,又為不肖的姪子而苦惱,身體遂百病叢生,經濟頓陷困境,苦不堪言。



一八一五年以後的作品,全是他所有作品中的精華,構思雄大,曲式自由,表現真摰,躍進到巨人般最崇高的藝術境界。一八二六年,卡爾二十歲時,為非作歹,最後企圖用手槍自殺未遂,貝多芬只好把他送往多瑙河畔的鄉下格森道夫,由弟弟約翰接管。不幸這次旅途非常辛苦,因為歸途著了涼,引起肺炎和水腫。



一八二七年,五十七歲的貝多芬臥倒病塌,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突然風雪交作,雷聲震耳。貝多芬緊握拳頭,高舉右手,凝視窗外。數秒後,雙手無力地鬆開就吐下最後一口氣。